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人为什么要把上海夷为平地?

新读写 2020-09-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地球知识局 Author 克勒鸡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来源:地球知识局(diqiuzhishiju)
“玉碎战”,差点让美丽的上海滩沦为一片瓦砾。


      “8•13”,是淞沪抗战纪念日。1937年8月13日至10月12日,上海爆发了一场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大会战,史称“八一三”淞沪会战。
      这是中国抗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中国军队在装备与日军机械化部队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仍持续三个月之久。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岁月,给上海这座英雄的城市留下一段悲壮的历史记忆。
      但是你知道关于上海的“玉碎战”吗?今年国产游戏市场出现了一款值得关注的剧情游戏——《隐形守护者》。在游戏主线剧情的最后一段中,为了阻止日军在上海滩发动“玉碎战”,本可以撤往后方的主角选择留在正处于风口浪尖的上海,为我党与爱国帮派传递日军动向。
      这场“玉碎战”,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差点让美丽的上海滩沦为一片瓦砾。



从马尼拉到上海


      “玉碎战”是二战期间军国主义日本发明的一种战术,意为鼓动士兵和国民与敌人同归于尽,以全体阵亡为代价打出日本的“武魂”。


      这种战法继承自日本武士道的价值观,崇尚以死亡表达自己的忠诚,对敌对己都极为残忍。

MXY-OHKA樱花自杀火箭机(图片来自wikipedia)


      当然日本并非人人都像极右翼领导人那般疯狂,真实二战战场上日军的“玉碎战”次数并不多。


      在亚洲大陆战场有三次,分别发生在云南松山、云南腾冲和缅北;在太平洋战场上更多一些,但往往是因为日军困守孤岛或走投无路时被迫“玉碎”。


国军在松山与日军交战(图片来自wikipedia)


      而除了这些成功执行的“玉碎战”,停留在指挥部纸面规划上的“玉碎战”倒是不少。最出名的,是当美军步步紧逼日本本土时下达的“全民玉碎”的指令。


      而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在中国战场陷入困兽之斗的日本,也要在中国上海“玉碎”。



日军在阿图岛战役发起万岁冲锋后留下的一地尸体(图片来自wikipedia@U.S. Army)


      计划的起因,是1944年末到1945年初世界战场上的一系列变化,让日本感受到了巨大的战败压力。


      这段时期内,英中联军拿下了缅甸北部,美国则在海上获得了从大洋洲岛国到菲律宾南部的控制权;欧洲战场上,德军最后拿下低地国家的尝试失败,英美法联军推进到了莱茵河,苏军则到达了奥德河畔,形成夹击之势。


      日军拿下东南亚的时候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如今又被原样打了回来。



      大势已去,是当时所有轴心国的共识。


      但是与德国和意大利选择尝试外交手段缓解战败损失的理性决断不同,不愿承认失败的日本军国主义者陷入了疯狂,试图以更多的毁灭为自己陪葬,还要用潜在的毁灭威胁盟军在战后对自己网开一面。


  在冲绳战役中遭到日军自杀式攻击的美军航母(图片来自wikipedia@U.S. Army)


      马尼拉大屠杀就是一个先兆。


      当美军于1945年年初尝试登陆菲律宾时,日军启动了恐怖的屠杀,一边防御美军的攻击,一边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报复性地制造恐怖,屠杀了十多万人,并将3/4座城市付之一炬。


被摧毁的马尼拉城,1945年5月(图片来自wikipedia)


      但这并不能挽回日本在菲律宾的败局。失去菲律宾之后,日本本岛与美军前哨之间就只隔着台湾和冲绳,想要反攻已经非常困难,日本只能加强对已有土地的控制,防止美国进一步北上。


      最差的选择,也是在美国北上时令其不至于切断日本和外界的所有联系,使日本陷入孤立无援的窘境。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海上交通线就是其生命线,但由于工业实力和海军规模的巨大差距,日本很难有余力保护自己的商船队,美军对其商船的打击重创了日本的工业生产。
(图片来自wikipedia)


      这时候位置最靠内、占领时间最久的中国大陆,就成了日本的一根救命稻草。


      来自东京大本营对中国派遣军的指令是:“把加强战备重点放在中国南部,尤其是长江下游,特别要重视上海及周边地区。


      站在日本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


      上海是中国当时面向日本最好的出海口(广州太靠南暴露在美军面前,大连及背后的东北已不被日本认为是中国领土),控制住上海日本就还有回旋的余地。


      并且守住上海,也有利于分散突破台湾-冲绳防线后美军的注意力,为日本本土作战争取时间。


守住这个四边形,或许日本还能幻想自己尚有翻盘的机会。


      不过当这份指令传到南京的时候,却遭到了更大的误读。
 
上海全面要塞化


      南京日本中国派遣军的司令是臭名昭著的冈村宁次。他理解大本营试图通过防御上海保住中日联系,并分散美军注意力的企图,但对于守住上海,他心里并没有底。


      因为上海是一座直接暴露在东海上的港口城市,在日本海军折损严重的情况下,上海将会直接面对美军的登陆作战,这将会是一场毫无天时地利人和的艰难战斗。


      如果美国舰队可以在琉球东西畅行无阻,那么日军的台湾要塞也不过是一座无关紧要的孤岛,而上海也基本是守不住的。



      所以与其认真地思考常规战术,还不如参考马尼拉惨案,把上海作为人质,让美军投鼠忌器,为大本营争取更多时间。


      邪恶无比的“上海决战计划”,实行真正的“玉碎战”。日军对此应该是没什么心理障碍的。


(图片来自wikipedia)


      这一战术的实行倒并非没有前提。


      在1945年初的《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大纲》和《决战非常措施纲要》中,新上任的小矶国昭内阁就要求各地日本军民不惜一切代价展开反登陆战,在必要的时候用肉体抵抗盟军为天皇效忠,守住"前缘生命线"。


      日本的宣传机器也开足马力,仿佛在本土决战也能取得最终胜利。


(图片来自《隐形守护者》)


      只不过日军大本营只是要求日本国民作自我牺牲,而到了冈村宁次这里,上海人民和上海滩也成为了牺牲的陪葬品。


      1945年春节前后,驻守长江沿线的日军开始向上海附近集结,已到部队则在上海修筑工事、征用房屋,为巷战做准备。


      而防御的重点,是上海滩最为繁华的外滩周边、苏州河南北、一直到静安区。


      巷战防线的外围,向南到达徐家汇、向西到真如镇、向北到提篮桥,差不多是今天上海地铁四号线环线圈起来的范围。


      那是1940年代老上海市区的边界,换言之基本上海滩价值最高的土地都是巷战战场,根本没打算为这座美丽的城市保留什么。


基本囊括当时上海的精华所在


      今天在黄浦江边游览黄浦公园的游客可能很难想象,在“上海决战计划”中,日军曾试图在这里布置十几门大炮。不过炮口不是对着浦江对岸防备美军,而是朝着浦西,准备在美军登陆时对中山东一路上的万国建筑群进行轰炸,抹平上海的城市记忆。


      而与黄浦公园隔江相望的陆家嘴,也有两座大炮要塞,把炮口对准了市区。

1928年的上海外滩(图片来自wikipedia)


      在征调守备房屋时,日军都只在一楼、二楼驻军,所有的地下室都被征为军火库,而楼房上层则强制迁入了上海市民甚至英美人士居住。


      这样布置的用意也很阴狠:用居住在上层的民众当轰炸挡箭牌,阻止美军航空兵的空袭,而用下层的火药库威胁地面部队的快速推进,一旦美军使用在太平洋岛屿战上屡试不爽的喷火武器,那整个上海都会被引爆。

应对日本将太平洋岛屿要塞化的顽强抵抗,美军的火焰喷射器成为可怕的杀手锏,既然找不到敌人,就全部烧光(图片来自wikipedia)

      此外,曾经经历过淞沪抗战,深知上海单点防御难以为继的日军也很清楚对周边地区施加控制力,减少城区防御压力的道理。为了增强对城市边缘的控制力,日军"强征民夫至十万余人,斫砍树木至上百万根“,在嘉定到金山的西线防线构建了一个防御带。

      当时的上海市区范围要远比现在小得多(虽然这张也是20世纪80年代的)


      这个工事群的主要目的是预防美军在杭州湾北岸登陆,与东海海面上登陆的美军两面夹击。


      这正是日军当年从侧翼攻占上海时所用的策略。如今攻守倒转,侵略者变成了防御者,但他们并非为保护城市的安全自主,而是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野心。


当年日本也是南北夹击拿下的上海


原子弹紧急救场


      整个1945年上半年,日军援兵从各处赶来。这其中不仅有长期驻守在长三角的部队,还有原驻守福州的161师团,甚至关东军第6军也从伪满洲国南下赶到上海。


      到了五月,驻沪日军仅外围防线就有30万人,上海变成了日军的一个大兵营。


      原本不明就里的上海市民此时也已经明白了,日本是要在上海掀起中国战场的最后一场腥风血雨。这说明抗战就快要结束了,但也很可能意味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灰飞烟灭。


      战争胜利前最后的黑暗,笼罩着这座城市。


      乐观主义者倒是没有那么绝望,因为在欧洲战场上,日本的轴心盟友已经接连失败了。


      1945年4月底,墨索里尼被意大利游击队员击毙,两天后,希特勒在狼穴自杀。5月8日,纳粹德国正式投降。现在世界上还在负隅顽抗的侵略者只剩下日本一个了,如果能让日本也能迫于盟军压力快速投降,那上海“玉碎战”就不会爆发。

 在美军的饱和攻击下,试图最后一搏的日本超级战舰大和号沉没(图片来自wikipedia)


      但这么想显然低估了日本顽抗的劲头。


      就在意大利和德国相继投降的一个月后,日本成立了东京防御特别部队,这支部队的任务,就是将皇室和军队高层送走避难,将东京整体地下要塞化,即使让老人小孩用竹枪和匕首,也要把美军抵挡在海上。


      虽然高层内部已有重大分歧,但日本最后的内阁仍然希望继续战争甚至本土决战(图片来自wikipedia)。



      而冈村宁次的上海决战计划也已经得到了大本营的首肯。


      为了鼓舞士气,日军每天操练时都要把“宁为玉碎”和“焦土抵抗”诵读百遍,仿佛他们是这片土地的保护者,有资格决定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死一样。


      日本人在挖掘自己最后的战争潜力与疯狂,大洋另一边,多年前开始的讨论,则将彻底改写这个世界的军事游戏规则。


(图片来自wikipedia)


      但美军迟迟未动。


      1945年下半年的美军,虽然在日本九州岛附近有所行动,但针对本州岛的行动迟迟没有展开,对上海似乎也没有什么兴趣。


      美军的确忌惮日本在本土和占领国的焦土作战,夏季海面上的台风也不利于登陆作战。


      而资源匮乏、海上贸易断绝的日本,担心自己很可能撑不到第二年,急于用在九州、东京、上海的最后疯狂赢得对手的尊重,获得最后一次体面休战的机会。



日本的结局已经安排得明明白白了,然后就是如何最小代价的让日本接受自己的下场(图片来自wikipedia)


      但历史不会给他们这样的机会了。


      1945年8月,两颗原子弹终结了日本最后的抵抗希望。除了冲昏头脑的部分军队高层以外,从天皇到平民都知道不能再作困兽斗了。


      8月15日天皇发布《终战诏书》,提前结束了日军准备许久的焦土反抗。

“小男孩原子弹”落地爆炸后在广岛腾起的蘑菇云(图片来自wikipedia)


      上海,安全了。


      历史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


      虽然日军未能真正让上海市民陪着他们“玉碎”,但“玉碎”的日军也有。此君听完天皇广播,无法接受投降的事实,在收音机前切腹自尽,成了“上海决战计划”中唯一的牺牲品。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